close

 

 

群體日常生活誤用化大約源自於對出源的無知吧?

因為現在連「記錄」都變成「紀錄」,我覺得是應該要提出來說明一下。
記是把日常言語行為舉止留下文字軌跡,紀是風紀,秩序,因古時布匹需經緯規則交錯,要秩序像經緯那樣自然整齊,也才是使用風紀而不是風記或風計、風祭;也所以登記才會是登記而不是登紀!
這跟帳和賬是有差別的,帳之所以會是用在帳目造冊上,是因為古時布匹薄紗也等同能用來以物易物的價值之物,可是因為布匹在早期的製造不是像貝殼一撿就有,當時人類身上的遮蔽物多半都是樹葉或草綁出來的,也就是說,以前的布在最初的時候像目前的草蓆那樣,只是目前人們留有草鞋的風俗,也比較不會把草蓆直接穿在身上。

跟更古代以貝殼當作貨幣在交換的使用文字時期不同,在以貝殼作為貨幣交換的時期,可能文字還沒這麼普遍教育使用,況且沒有任何一個貝殼能長到在上面做帳務登記的…!因為貝殼硬,串起來使用作為帳務登記會很佔空間並且容易造成受傷及布料破損,所以沒在那樣使用的,這個問題在後來近倉頡時代研造了貨幣以後,以繩穿過貨幣中央的洞及計算個數為一吊,也就開始了記帳。但目前居然有人推以賬這個字作為帳務記帳的代表!好歹一吊錢也叫做一匝,這櫃子裡也是用巾!!怎麼就還堅持使用「賬」作為帳務的代表字呢?真是太奇怪了!

如果從遠古人類童蒙未開且尚未有記帳習慣而用貝殼交換作為貨幣的情況來說,也許一時之間是能讓人覺得可以,可是我怎麼用就是覺得不習慣…!
並且帳務開始時是做在葉子上,後來發現葉子容易枯萎無法長時間保存使用,也就換到竹簡上,在竹簡上有使用刻劃的,也有墨書的,但是墨在初時也是不容易隨便取得的資源,所以多半是用刻劃,不過,那種刻劃的目前有留在博物館裡的數量應該不多,且多半斷簡殘編、發黴蟲蛀。因為竹簡多的時候會很沉重,在比較富裕的地方就會在紙被研發出來之前改用布匹書寫,可是這布匹在古時製作也很需要時間、機器和人力,所以一般數量只提供皇帝、較富裕的官家使用白/米/淺灰色,當然,有些官家會為了搏得皇帝和後宮的好感及偽裝攜帶,也就像之後的詔書一樣有美麗的布做底再捲成筒狀,甚至為了要較清楚分別,還會規定什麼詔書使用什麼顏色為底,並且還像現代行政文書一樣規定邊界,內容多的話,布可以加長。後來紙的出現,因為紙在裁切後不會像布一樣容易毛邊,比較不需要每片都額外做塗上麋膠這個工序,也就從宣紙的狀態逐漸加厚形成縫訂的書冊,這個「冊」字比在竹簡時期更加的符合形象了!
我實在也不太懂目前有人用「紀錄」是不是在指他們自己內部濃縮敘述登記個人品紀的造冊冊名「紀行評鑑錄」,還是其他根本就是外國人要來製作打字鍵盤卻誤用?

至於目前的沉和沈,我個人覺得能誤用的人可能都沒在理解文字或根本就是外國人來用的……

畢竟沉這個字就是左旁三點代表在水,右邊的冖是代表水與空氣的交界,因此埋沒在水裡的時候使用「沉」。至於沈這個字,我個人在猜是不是跟寓言故事沈萬三有關…!

沈音同審,審判萬事,猶如沈萬三這被製成泥盆的冤魂案件最終仍得冤雪般,這斷案的清官嚴以律己應該也沒要人幫張揚他的斷案,要說名字怎會取這樣?我個人在猜是不是其實原本是指【審萬參】?按有些人速記習慣會使用簡寫代替的可能性,是有從國字數字的參與叁在民間記帳的人閱讀下,會直接讀三音的機率很高,太像但不常見的字容易被混淆搞錯,當時的記者也為了方便直接畫三橫變成三的,原名我猜早已軼失,轉抄錄的人可能也不常見參這個字?要招募民間的人將大量竹簡轉抄成書面的,在古代來說,應該會優先找私塾、代筆或記帳士

 

 

 

 

就像農地被設定為田這個字,是簡單的相形

我不是中文系的,但是…你們可以去追溯史實

arrow
arrow

    一斤又一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